目前有关渤海的考古材料又很缺乏,仅仅依据中外文献的有关记载来研究渤海史,这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困难性。前辈中外学者对渤海史研究的成果虽多,但众说纷纭,亦使人无所适从。

尤其是自十八世纪以来,外国封建扩张主义者为了其政治目的,开始对渤海历史进行歪曲,接着帝国主义者又继之于后。而今社会帝国主义者又沿袭其说,这就更增加了我们重视东北地方史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意图从渤海族的兴起、建国、消亡的历史中,深度剖析阐明渤海人在建国当时及其后二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单独的部族。

渤海族的形成

民族(包括资本主义前的部族,现在统称民族。)它是个历史范畴,它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人们共同体。

从民族的定义和特征来考察渤海棘鹄人,那就清楚地比较容易地判定渤海人是一个新的“族”了。

旧的文献作者是不可能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对历史现象是不能以发展、变化的规律去观察,总是静止的观察历史。棘羁族与高丽族本是不同的两个部族,《北史·勿占传》记载:

“言语独异”“穴居”。自五世纪末高丽强盛起来,粟末袜酱役属于高丽,至大祚荣建国大约有二百年之人。

在这一段时间内,要末棘羯与一部分高丽人共同居住在一起,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言语互通,逐渐地形成共同文化心理状态,甚至血统也混杂起来。

这两部分族人共同融合的结果,出现了一种新的族人,是必然的。但旧的史学家们以静止的观点去看这一新的共同体,就给以不同的名称。

如《新唐书》则称其为“粟末附高丽者”书,称其为“高丽别”、“海”《三国史记》则称其为“羯别种”。

名称虽多,但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这一新的共同体,既不同于蛛羯人,亦不同于高丽人,而是两者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族人。

由于这个新的族人保留着棘蜗人特征较多一点,所以仍属于族系,史称“渤海”还是较为合理的。

由于渤海羯人,对棘羯人来说是同一的族系分支,对高丽人来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当大祚荣抗击李楷固军时,能“合高丽、赫羁之众”。

当其建国时,“棘羯之众及高丽余烬稍稍归之”。从这些史料来看,大诈荣建国的过程,也就是渤海族初步形成的过程。

综上所述,唐、宋所谓之“渤海”,辽、金以来所谓的“渤海人”,它是以菜末铢羁为主,融合了部分高丽族,以及属于棘羯族系的其它各部族,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一一即渤海族。

它随着大祚建国过程而初步形成,随着渤海国二百多年历史发展的过程,渤海族更加发展和巩固。

渤海人的历史渊源及其建国

渤海人自称鞋竭,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九年》、《史记》诸书记载的肃慎人,就是渤海人最早的祖先。

肃慎人在东汉、魏、晋时称为抱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隋时称为铢羁,自古以来即居住在太白山即长白山)以北,粟末水(即松花江),黑水(即黑龙江)沿岸的广大地区,生息繁存,在开发祖国的边疆,丰富祖国的文化,和抗击外族入侵各方面,他们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隋书·棘羯传》载:

鞋羯分为粟末、伯(泊)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其中黑水、粟求两部最强,其余各部逐渐归依这两部。粟末部居于松花江中、上游(即今吉林市、桦甸、海龙、敦化、宁安一带),

据记载:“与高丽相接,胜兵数千人,多骁武,每寇高丽中。”

在这些掠夺战争中,必然有所俘获,被俘获的高丽人,长期与棘褐人生活在一起,逐渐消除了语言的隔阁,血统混一,成为“高丽别种”。

据《三国史记》记载:

“句丽文咨王三年(494年)二月,扶余王及妻子以国来降。”

这时高句骊已强大起来,铢羯之粟末,白山两部,已为其役属。

关于大祚荣建国的年代,《新唐书》未有记载,《旧唐书》只记裁为“圣历中”不能确知为何年。

据日本《类聚国史》一九三卷记载:

“文武天皇二年,始建海国。”

从而证明大祚荣建国的年代为唐武后圣历元年(698年)。

渤海政权的地方性

大祚荣于唐武后圣历元年(698年)建立权,十五年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即受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自是每岁遣使朝贡”

从此渤海政权就成为唐中央政府隶属下的一个地方性的政权。在此以后的二百一十四年间,唐与渤海始终保持着稳固的隶属关系。

渤海政权的地方政权性质首先表现在渤海每个国王都是经过唐朝册封的。

从大补荣到大谨谓十五世国王即位时,唐朝皆遗使前往册立。每个国王死的时候,都要向唐朝“告哀”。唐朝对渤海地方政权的管理,亦有明确的规定。

除唐中央政权直接管理册封和接受朝贺、朝贡外,还在与其接近地区设立经略使,就近处理一切有关事宜。《旧唐书·玄宗纪》记载:

“开元二十九年(741)幽州节度副使安禄山,为营州刺史,充平卢军节度副使,押两幕《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这说明安禄川曾任过四府经略使。

安史之乱以后,营州陷于契丹。唐肃宗时(755-761年)移平卢节度使于青州,合称平卢淄青节度使,押新罗、渤海两番使,并于节度使所在地北州,设新罗、渤海两馆,用以招待新罗、渤海来的使节和贸易商人。

唐朝对渤海政权的隶属关系,在当时亦为日本所承认。日本《聚国史》是研究渤海史的珍贵材料,因为其所根据的材料,多是日本直接得到的,比朝、中两国文献更为客观些。

《类聚国史》一九三卷记载:

“文武天皇二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和铜六年受唐册立。”

这证明当时日本当局,承认渤海是唐朝的藩属国家的。

山于唐朝对渤海政权有着巩固的隶属关系,汉族高度的封建文化对渤海的影响非常深刻。渤海“其王数遗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

并遣使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各种典笈。

渤海的行政制度和兵制都是仿效唐朝制度制定的。渤海政权下设府,以辖各州,州下辖县。府有督都,州有刺史,县有承,亦如中原地区。这亦可说明渤海政权完全是唐朝隶属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渤海族的消亡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及滦河上游的契丹族,在唐初曾为唐朝的藩属。十世纪初年,其酋长耶律阿保机在一些汉族地主分子帮助下统一各部落。

916年即位称皇帝,是为辽太祖。辽太祖为了兼并周围各部族,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特别是对渤海的战争更为频繁。

辽太祖天显元年(926年)攻破海上京城,渤海最后的一个国王大读出降,渤海政权从此灭亡。

辽太祖立太子图欲为东丹国人皇王,以代替渤海政权的统治。契丹族这时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主要是为了掠夺人口和财富。

辽太祖灭渤海,对渤海族来说,不仅是遭受了亡国的痛苦,而且更遭受了民族灭亡的浩劫。

自此以后二百年间,渤海族在契丹族统治下,被强迫经过两次大迁徙,在女真统治下,又经过一次大迁徙,从此以后,渤海族长期散居在汉族、契丹、女真族中间,逐渐融合在各兄弟民族之中。

到蒙古族建立元朝时,这个曾经在祖国历史上有过伟大贡献的渤海族,就不复存在了。

综上所述,这次大迁徙几遍于渤海的十五府六十二州的所有居民。迁徙路途远达、二千里,当时交通工具又不发达,千里迢迢,必然造成大批迁虏死亡。

如盐、穆、贺各州居民仅余二三百户,可见民户减少的严重情况。渤海人除被迫南迁外,还大批逃亡到高丽、新罗、女真及中原地区。

亦有留居旧地逃匿山林的,聚保故地,自成一部。如无惹、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古等部。这次迁徙使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繁荣的经济地区变为渺无人烟的荒原,灿烂辉煌的上京成为一片预垣断壁。

至于大量典笈文献则荡然无存。由于契丹将一地的渤海人强迫分迁各地,打破了原来的社会组织,部曲、奴婢随其主人姓氏的旧习惯被打破,使其民族内部团结力受到削弱。

总之,渤海族这次被迫大迁徙是一场民族的大浩劫。

结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出,渤海族虽然已经消亡了,但渤、汉两族长期和平相处,共同开发祖国东北边疆的功绩,创造的文化遗产,在祖国历史中一直永存。

渤海族是祖国历史上国内民族之一,而且又融合于汉族女真族之中。

参考文献:

《新唐书》为欧阳修与宋祁合撰,《传记》出于宋祁之手

金毓藏:《渤海国志长编·文微》

《新唐书·渤海传》

《辽史·太祖本纪》

浩皓:《松漠纪闻》

《辽史·耶律羽之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